Feeds:
文章
评论

Archive for 2010年4月

不差钱的“贵族教育”

最近接到两个咨询,关于到英国读私校。

都是说:来问问贵族学校。

其实,现在哪有贵族学校,非王室成员的英国贵族也就剩了24个。骆驼骨架子。

英语用的是public school或 independent school。私以为,独立学校比较符实:学校独立于公共资金、学生强调独立和特性。

public school是指19世纪建立时,针对拥有私人教育和私人教师的体制而言,算是公共教育。而那时候,更多的人,没有机会识字。

国内现在可以过来读的只有住宿学校,伦敦非常少。

2009年,整个英国有50万独立学校学生,男生26万,女生24万,占整个英国学生的6%。2万名学生的家长非英籍。9400名新进入独立学校的非英籍学生里,1/3来自中国和香港,1/3来自欧洲。

93%的毕业生在考大学时获得最少一个Offer,而70%来自英国前25名的大学。

独立学校的学费平均是:走读:12000英镑/年,住宿:23000镑。男校比女校贵30%。(最后一条是俺总结的)

招生时间:4岁、7岁、11岁、(13岁)、16岁。

一般提前1-2年报名,提前1年考试,包括笔试(英语、数学、逻辑)和面试。音乐和体育的荣誉会有优先考虑的机会。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–

不过中国家长一般都说:咱不差钱,咱要上牛剑。在伦敦住校最好,哈罗和伊顿公学都行。

Read Full Post »

竞选的希望

这半个月,除了火山灰影响下的空中管制,就是大选了。
今天,新闻协会提示,周六活动主题是:
The NUJ has a lot of things we'll want the incoming government to do:
* 1。work to ensure that the future of public service broadcasting, including local news – at the BBC, ITV, Channel 4 and Five is properly resourced, maintaining and strengthening investment in quality programmes, that there are no further funding cuts for the BBC and to oppose the privatisation of Channel 4.
* 2。work to support legislation introducing the default recognition of moral rights for all freelance journalists
* 3。work to strengthen self-regulation of the press, including making press standards a major remit of the work of the Press Complaints Commission, widening its membership beyond a narrow band of media proprietors and supporting the introduction of a conscience clause for journalists
* 4。work to support strengthened freedom of information legislation
* 5。work to ensure anti-terror and privacy legislation does not adversely impact on the rights of journalists and photographers and to ensure that the recent European Court of Human Rights decision, ruling the stop-and-search powers under section 44 of the Act illegal, is recognised and upheld by the incoming government
 * 6。end the anti-trade union laws

希望不少,实施可能性很小。特别是3、5和6。

按照中国的经验,新闻工作者不至于是弱势群体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今年春晚,伦敦花树渐次开放,眼也如蝶,流连不已。

也许是在北京呆得太久了,额外喜欢那些保留很多古意的地方,比如这次去的德法东部城市,当然,还有伦敦。

Read Full Post »

伦敦还是冷,晨起的汽车顶居然还有白色霜在。
但白天阳光明亮晃眼,让人油生一定要“作”的感觉。

做好的香肠挂在背阴的窗前,一天天干瘪下去,却越来越有品相。英国人的肠衣用起来很不错呢。

在ebay买了两包罂粟花种,一个是poppy,一个是opium poppy,还有盆栽石榴和东方桔灯笼。
卖家还有紫藤和茉莉,心痒。
等这些种子种出来,再出手。

羊宝宝今天的家庭作业是“If I were the Prime Minister, I will ”
她先问什么是PM,然后想到了一件要做的事:“改善快餐,使之变得更营养。”
第二件事:“要在所有的公共厕所,不收费。”(这事,是欧洲的presidents考虑的,大小姐)
罢了,明天让她做Research去。

英国大选辩论昨晚进行第二轮,收视观众降至上周第一次的一半。冷静矜持的英国人,没有那么容易被Spin。

今天音乐课是Folk Music,老师要求每人带一首自己国家或民族的民乐,如果可能的话。
结果只有宝宝带了,其余的全忘了。(知道英国小朋友们学习态度有多自然了吧,这还是全英排名前20的学校呢)
老师的例子是苏格兰和美国2首民乐,然后全班一起聆听老大带的“梁祝”。
现学现卖,大小姐绘声绘色讲了部分梁祝的故事。
得意得不得了。
早忘了昨晚边下载边听故事时,她娘不断强调是“中国版罗密欧朱丽叶”云云来吸引她。

香 罂 竞 梁,总结一句话:互联网真是太太有用了。

Read Full Post »

继续挖

张爱玲的首部英文自传体小说《The Fall of the Pagoda》(中文名《雷峰塔》)今天由香港大学出版社出版。

亚马逊美国价格最便宜,12美金,加上运费,不过17美金。英国居然27镑。犹疑中。不过好奇中文版会让谁翻,哈,有得嘴仗了。

明报也斯的分析很详尽。

国内看不了,所以转载在此:
初讀《雷峰塔》

按圖片放大
The Fall of
the Pagoda 作者:張愛玲、出版:港大

 【明報專訊】去年《小團圓》的出版,惹起不少爭論。從生平索隱角度看的文章不少,也有不少評論
表示失望,覺得張愛玲後期的作品,無復見到早年才華。這
個星期她的英文遺作《雷峰塔》由港大出版社出版,恐怕還會延續這些討論。但除此之外,是否還有其他角度可以探討呢?讀完以後,我想從幾個方面談談。

 
一、從張愛玲整體著作與評論看﹕

 過去大家欣賞張愛玲作品,主要集中在四○年代的短篇小說,評論也以這為焦點。但其實張愛玲在五○年代,
尤其在一九五二年再度來港以後,展開了幾類不同性質的寫作﹕如翻譯、改編、
改寫、重寫、受委寫作政治小說、寫作書評、古典小說研究、為電影編劇、用英文寫作。這我概稱為「第二階段」的寫作,佔張愛玲一生更長的時期、產生了更多作
品,也發展出與前不同的風格。若對張愛玲的寫作有興趣,未可輕易忽略這一階段。張生前已出版的作品不少,現在出土的遺作《小團圓》、英文著作《雷峰塔》及稍後會出版的《易經》, 讓我們看到更豐富的材料,需要更多的討論,認識張愛玲這位作家複雜的面貌。

 《雷峰塔》寫主角琴從四歲到十六歲
的生活,我們很容易就會發現,其中不少細節,會在她的散文〈私語〉、〈童言無忌〉、〈對照記〉、小說《小團圓》、甚至早在三八年發表在英文的《上海晚報》
上的"What a Life! What a Girl’s
Life"出現過,但處理手法、長短繁簡又各有不同。張愛玲在生命各個階段,對童年到少年的一段生活材料,反覆書寫,重寫改寫,文本互涉、相體裁衣。要對這作者和她的藝術有所認識,不能不盡量完整地看,參差比照,看她寫作的探索、對個人和世界的觀照。

 《小團圓》出來的時候,不少論者做了索隱的工夫,把小說人物與現實人物對號入座。又希望從中看到她對前夫的責備或懷念。但我覺得這樣做有點刻舟求劍,倒不如趁這些過去未讀過的作品面世,看張愛玲如何反覆書寫,在文學創作方面有何突破,如何以文學作為治療、作為反思與自我探索,可以探討更多東西。

 二、從文學的角度看:

 
張愛玲這些新出土的作品,有從現實生活材料轉塑而來,但以其索隱求知現實的真相,還不如欣賞她所作的藝術加工。因為小說不等於現實。

 試舉一個例子,《雷峰塔》的內容片段,有很多跟張散文〈私語〉的內容相近,這很容易令人覺得,小說的主角就是張愛玲,小說寫的就是她的自傳了。

 
並不是這麼簡單。

 小說看到結尾,只見主角的弟弟因肺病逝世。而張愛玲本人的弟弟可說高壽,近年還撰寫回憶姊姊的文章,他並未年少夭折。
與其從小說去考證現實,還不如思考藝術安排﹕比方弟弟的角色,在小說中有什麼意義,他的早逝,對小說的收結又有什麼意義?

 小說中姊弟兩
人一起長大,由於父母離異,主要依賴傭人照顧,彼此相處的時間較多。但在成長的過程,也看到男女地位的分別、兩人性格的分別,以及後母策略性地對待兩人的不同態度。

 其中一幕是寫後母在飯桌上吃肺病的藥,她喝了一口,又把杯拿給弟弟喝。看來好像是對他好,姊姊看來卻很焦急,怕他給後母的肺
病傳染了。弟弟有點不情願,但還是順從地喝下去。

 後來弟弟在廢棄的支票上練習簽名,父親喝問他做什麼,後母煽風點火地說﹕「他等不及要簽自己的支票呢!」惹得父親一巴摑過去。姊姊忍不住眼淚,非常激憤,衝回房去,覺得自己永難忘記,要為此報仇。

 但過了不久,姊姊就看到弟弟若無其事地在窗外玩球。後母輕聲說﹕「你看,他一點也不介意呢!」

 張散文〈童言無忌〉寫弟弟的散文有類似的故事。但在這裏把幾件事
件組織成一章,加入細節(類似〈茉莉香片〉)和人物對話,立即就更突出地寫出父親和後母的角色,而且也生動把兩姊弟個性的不同寫出來。

 
還有繼續這而來,在下一章,母親家裏,姊姊把吃藥的事告訴母親。張愛玲更是用藝術的手法,以場景道具襯托幾個人的性格﹕留洋的母親重視家中的洋化擺設、吃下午茶的洋規矩。她只是叫弟弟注重營養、提醒他餐桌的禮儀,說十多歲的他是大人了,要知道拒絕不對的事,後來又叫他自己去照X光照!弟弟多半時間無言以
對,敷衍答應。張愛玲以小說筆法生動寫餐桌人情風景,從姊姊的觀察角度帶出微諷﹕「蕊秋的安哥拉羊毛衫把她化作淡藍色的霧景。小琴感到她對弟弟的影響。這就好像是忽然間得到天賜一個漂亮的女明星來當你的母親。」

 母親口說健康和營養,到訪的兒子只是偶然來喝茶,喝完就得離開,
「他眼見的那些東西,茶具、傢具、暖氣的公寓、可愛的婦人,都不是屬於他的。」

 小說跟一般散文不同,並不是交代事件、宣告主題,而是以
小說形式,編排場景人物事件,帶出意義。張在《雷峰塔》中,基本上是第三身敘事,貼近琴的角度(如孩提時沒有瓷而以鐵的代替感到不快但大人總不明白,初見母親海外歸來感到房間距離的空闊。)但亦如張愛玲愛用的微微雜以琴以外的磘述者角度,既展示成長過程所見,偶亦補以主角所見而未能了解的因果。

 
寫童年至少年成長,亦寫出傳統中國封建家庭的散敗、留洋的母親的游離無根的西式公寓的難以依賴,戰爭的爆發、傳統價值觀念的崩潰。父母各有自己的生活,姊
弟倆本是同命相依的至親,到結尾弟弟逝去,姊姊送別一直照顧她的何干,倍感孤獨。獨自在戰時水淹混亂的上海市中獨行,思前想後,為這小說作一收結。

 
從文學的角度,或許還可從成長小說(bildungsroman,或譯啟蒙小說、教育小說)的角度來看《雷峰塔》。張愛玲用小說的筆法,寫出傳統、家庭、
社會、教育各方面如何形成了人物的心理和性格。只是這成長的過程,既有個人才華的進展(如對顏色的敏感、繪畫的愛好)、破碎家庭磨練出來對人情世故的敏
感,但更多是由於歷史時代與社會習俗帶來的種種挫折。也因為這樣,從個人成長寫起,也織就了時代背景的風俗圖。

 所以書名的《雷峰塔》不
僅是因為書中幾位傭人閒談提到雷峰塔倒塌而已。(這也是小說藝術與政論雜文或掌故考證的不同之處)魯迅雜文〈論雷峰塔的倒掉〉寫風俗澆漓、諷刺人心不善,
張愛玲的小說則以情節人物,織出傳統倫理綱常崩塌、世道乖張傾側的圖幅。

 三、從雙語寫作的角度看﹕

 張愛玲十多歲已經
用英文寫作散文影評,但還是在一九五二年來港後才認真嘗試以英文寫作小說。雷峰塔之前已有《秧歌》、《赤地之戀》、《北地胭脂》的英文版。《雷峰塔》和
《易經》則是她五二至六三年間的嘗試。六○年代始終無法在美國找到出版社出版。

 有人或以為張的英文書寫是遷就美國讀者,但仔細看她其實
又沒有簡化中國現實去遷就美國讀者,反而是覑眼把複雜的中國現實以小說翻譯出來。而翻譯手法也不是用美國套語翻譯中國套語那種劉若愚所讚揚的「歸化」式的
翻譯,反而是堅持中文的特色(如把老夫老妻、竹戰、牛角尖、天有眼、謝天謝地等詞直譯)的確會令六○年代、甚至如今的外國讀者不易接受,增加了出版和銷路
的難度。加上張愛玲後期不重華彩而重結構烘托的文字觀,也不易得到傳統重文采的論者的歡心。不過如今當代英文寫作帶進不同的模式,亦有哈金等人後發先至的
類似嘗試,或許會有更多寬容的評論人,從書中找到文學嘗試的優點吧!

Read Full Post »

我知道我在哪儿

老大今天6点才能接,是被S邀请的play date.

说起这个,老大失笑:“昨天S问我,Whould you like to be my best friend?我其实跟她也不是那么好啦,但她这么问,我也不好说真话,那多rude呀。我就说是。”

老二练琴,换位的时候弹错2次,一下子不耐烦,十指挥舞着轮流乱按,发出叮咚噪音,一会子自己安静下来:“没关系,反正我在班上英语和数学学习最好。”

嗯,知道自己的位置,就行。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快乐分割线

每次英国风吹草动,都会被问,怎么还不回来,呆在那干嘛?

这次更被吓唬:也许冰岛还有火山爆发,一年内世界不见阳光。

看了《2012》,别说,真的啥事都会发生。

但是,还是不能归。

不回来,是因为孩子们的教育环境更健康,生活环境也更健康。老大的私校教育不能停,老二还要送进去。

事业而言,就算国内可能做得风生水起,但不觉得还能学到新东西,只不过是反脯,雇主还不一定领情。

生活来说,俭奢本在意念,这边另有舒适天地:抱着老二念英语,软玉温香;接送老大听八卦,解语生花。

还是先正心修身齐家吧。

Read Full Post »

缩头容易出头难

英国领空仍然不开放,最少到周二凌晨1时,这是今晨的新闻。

同时,英政府派出3艘海军军舰前往法国接回滞留的民众。西班牙马德里出头,接纳做临时海港。

晨报报,名电视制片人和朋友用4艘汽艇渡海小规模接人,但被法方阻止,说是“不可能的任务”。

这边,伦敦的家里,窗外突然想起聒噪的除草机声音,本以为是邻居整理花园,无意一看,已经越界过来帮着割草了。

跑下去道谢,盘算呆会买瓶酒送过去。

是这样的,万事不管最是容易,责任揽在身上,或者不吝援手,才有担当,也是自信。

政府也如是。无关灾难。

Read Full Post »

火山灰仍在云层上

今日去圣詹姆斯公园,伦敦市中心晴朗春日,尽享太平。
一箭之地外的特拉法加广场1 点开始纪念波兰总统,电视直播+现场悼念。

人生得意须偷欢。

Read Full Post »

欧洲大“春运”

不是幸灾乐祸,但确实好奇:离开飞机的欧洲人,怎么疏散?

法国朋友被堵在巴黎,16号飞上海的飞机,延到了22号。

欧洲之星周四晚加了4班火车,当晚网络订票人数超过1万人。

法国铁路还在罢工中,从4月7号晚8点开始的,蜗牛悠悠到现在,一副高高挂起的样子。

网友说伦敦开往英国各地的火车满员,有点中国春运慢车的味道。地铁里时有广播:没事不要去Euston 和 Kings Cross那些枢纽站。估计人满为患。

好友操心在巴黎滞留的先生,帮着问改火车绕道俄罗斯回北京的可能性。觉得有点盲人摸象。

伦敦今天春光简直明媚,直逼夏日,有点火辣辣的味道,蓝天也清亮,看着花园里摇曳的郁金香,和园外怒放的紫玉兰,根本是和谐盛世。只等着看傍晚的落日,是不是有lilac
的意思。

Read Full Post »

如果你愿意相信

这是今晨从楼上窗户处拍到的天空。如果解读成火山灰集后的天空,当然没什么不妥,但更像典型的英国春天,忽雨忽晴。

眼见不为实,是会发生的。

这次在Metz,就在博物馆无意拍到橱窗外悬浮的圣母像,好像显灵,其实不过是个倒影,黑暗里看不清,但照片上却明显。

火山灰继续困扰英伦,到现在的信息是:飞机到明晨一点前的还是全部取消。下午2点Nats会再Update,但飞苏格兰等地的飞机,也许今晚7点以后可以成行。

BBC昨晚的第一场电视辩论,有最高9.9百万人观看,平均也达到了9.4百万。这一数字创了自2005年来POLITICS ON TV的最高纪录,但,嘿嘿,比起去年The X Factor决赛的近两千万观众(20million),还有半程之遥。

谁说政治有那么重要,而娱乐新闻就该被偏见。

当然,同一事件,也可完全不同地解读。

羊娃娃最近享受tricky的对话:
“我洗完手了。”
看她脸上的诡笑,拉过来摸摸:“没有,手都是干干的,也不香香。”
“好吧,我再去洗一遍啊!”

“我刷过牙了!”
好吧,我过一分钟亲亲看。
“喔!”转身溜进厕所,听水声,牙刷声,然后:“一分钟到了,亲亲吧!”
小嘴边清凉的牙膏香。

这些,都被姐姐愤愤地说,她老是cheating.

妈妈更愿意相信是,游戏。

Read Full Post »

平常那个心

今晚,英国电视3大党领袖公开辩论。
既然哪个党都不是,也不投票,旁观心态甚上。
但边看边扪心自问:这一票很难投,真的会信任那个只有四十出头激进的卡梅伦吗?

冰岛火山在爆发数十日后影响欧洲,受云雾和火山灰影响,英国航空全面停飞半天,从周四中午到周五。法国报道停了25条航线。
下午看完报纸,探头去看窗外的蓝天和艳阳,高空是有阴云样,但也可以判断成典型的时晴时雨天气。

幸亏老大学校开学早,所以周一就回到了伦敦,虽然是坐的火车。但可以想象,如果是明天回来,欧洲的陆地交通和住宿将乱如麻。

国内地震、房祸,还是不肯太平。

在法国东部,真有人相信波兰空难的阴谋论,惊诧。

伦敦玉兰刚刚炸朵,但桃花李花都开到尽了,一半的树尚未发出绿芽。这个春日,特别冷。

Read Full Post »

Older Posts »